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 正文
美债违约倒计时?问题不止这一点
来源: 证券之星      时间:2023-05-10 18:35:15

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工具,美债被不少投资者视为“无风险资产”,它的偿付情况自然是聚光灯下的焦点,哪怕出现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也会让全球金融市场受到惊吓。美国联邦政府1月19日触及31.4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停止发债后,民主共和两党在提高上限的问题上迟迟未能达成一致,目前距离“X日”(美国财政部耗尽所有应急手段,可能技术性违约的日子)也只是一步之遥。根据美国财长耶伦以及跨党派智库“两党政策中心”的说法,X日最早可能落在6月1日,现在只剩大约三周。

虽然美国上次严格意义的债务违约还要追溯到44年之前(1979年4~5月,当时由于债务上限谈判未能及时偿付1.22亿美元的到期债券,其后已经得到偿付),但如果债务违约问题再度来临的话,其影响难免比2008年金融海啸还要来得剧烈。

美国财政部“花钱如流水”


(资料图)

正如前文所述,如今两党互相缠斗的债务上限问题,还要追溯到一月中下旬。根据国际在线等媒体当时的报道称,美国财长耶伦在致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的信中宣布,鉴于已经触及31.4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美国财政部将开始采取“非常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从政府基金中赎回并暂停投资,停止新发债券,甚至动用财政部TGA账户中的余额来支付账单也是选项之一。

但,光靠这些措施闪转腾挪无疑不够。

根据圣路易斯联储每周三更新的数据,截至5月3日,财政部TGA账户内的余额为1883.09亿美元,只相当于触及债务上限前1月18日水平的不到一半,这还包括了4月报税季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按照中金公司的说法,美国4月税收收入平均占全年收入的15%左右,但在今年四月的上中旬,美国财政部的税收收入却较去年同期下滑了21%,导致TGA账户能够补充的钱也下降了不少,相信这也是前文中“X日可能提前到6月”这一预测的部分证据——因为按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此前的估算,与X日有关的非常规措施正常应该在7~9月耗尽,支撑这一预测的正是税收收入。

(来源:圣路易斯联储官网)

当然,随着X日也逐渐临近,坐不住的不止耶伦,市场也开始为这些因素开始定价了。

数据显示,自从1月19日触及债务上限以来,3个月和10年期美债的收益率差值先跌后升,目前已经接近200基点。而根据东财Choice的数据,自从1982年以来,该差值高于100bp的情况仅在2023年有发生,并且差值最高的10天全部集中在4月和5月。

五种可能后果

那么,美债危机发展到现在,最可能发生什么结果?在招商证券张静静团队看来,按照发生概率由高到低,美债危机可能的结果共有5个:

一、达成债务上限协议:白宫希望通过“干净”的债务上限法案,而共和党人则要求以削减联邦开支和取消拜登政府部分政策议程来换取这一点,此时越早达成协议、经济损伤越小;

二,短期推迟违约:先短期暂停债务上限,届时再做进一步决定,目前该情形发生的概率正在上升。缺点在于,谈判战线将被拉长,市场将在更长时间内承受恐慌情绪;

三,“放行请愿”成功:众议院民主党人希望通过这一程序,绕过众议长麦卡锡以推动提案,但这意味着需要额外5名共和党代表的支持、难度极大;

四,白宫采取行动解决:白宫也可以援引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等自行解决违约风险,上述修正案中规定公共债务的有效性“不得受到质疑”,总统拜登也曾表示不排除引用该修正案的可能性,但真正去实践的概率较小;

五,联邦政府债务违约:债务上限危机曾导致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政府短暂停摆,但从未发生联邦政府债务违约。按张静静团队的说法,美国政府和国会不太可能放任违约发生。

滥发债也是问题

发行国债是主权国家维持财务稳定的重要手段,白宫方面希望通过提高债务上限,进而恢复正常发债能力,这完全在意料之中。但从数据上看,就算真的恢复发债,美国财政的健康程度是否足以支撑发债和还债,恐怕是个问题。

根据usdebtclock.org的实时数据,至截稿时止,美国国债总额约为31.73万亿美元,占GDP的比率约为120%,平均每位民众需要分担9.4万美元。如果按照该网站引用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估算,到2027年,美国国债总额可能接近39万亿美元,每位国民的分担金额将膨胀至超过11万美元。但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超过1.4万亿美元,联邦级别的税收约为4.61万亿美元,

很明显,如果上述数据属实,美国联邦政府似乎在财政上并没准备好偿债,就连作为主要财源的税收也是如此。但考虑到美国很多时候是在“以债还债”,这种情况并不奇怪。

(来源:usdebtclock.org,蓝框从上到下依次为美国国债总额、官方口径下的联邦预算赤字、以及国债占GDP的比率)

总结起来,对于眼下的美债问题,投资者可能需要两手准备,既需要防范X日成真之后的市场震荡,也需要注意恢复债务上限之后可能的大举发债。从目前市场的反应来看,前者实现的概率可能会大于后者。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