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 正文
药品谣言危害到底有多大?如何破解药品谣言?
来源: 城市科技网      时间:2023-04-12 13:28:23

药品谣言危害到底有多大?

第一,不断突破“七条底线”,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之下,造谣和传谣的人,时而起哄,时而挑衅,时而点火,时而打压……网络“水军”已经成为一股潜藏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暗潮,利用或制造热点事件,炒红他人从中牟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二,未经验证的假消息给社会及当事人带来负面舆论和多次伤害,各种谣言在网上迅速滋生、扩散,几乎没有任何阻碍。有些谣言明显是“妖言惑众”,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宣泄性,本来很易识破,但却被许多人包括那些网络名人转发传播。

第三,抵毁的都是有影响力的名人,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造谣、传谣都是不允许的,不仅在道德上不允许,而且在法律上更是不允许,当人们对某则谣言内容一无所知时,医药类谣言多与健康、疾病、死亡挂钩,更易引起民众恐慌形成大量传播。

第四,网民在转播时因对内容选择的不自律和对真实性不加斟酌,使得信息失真成了一种趋势,自古就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如何破解药品谣言?

第一、在传播环节上,无论在信息发布、加工,还是解释环节,都需要专业的信息纠偏者及把关者——专家。而且这些专家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如负责该项工作,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掌握监测数据和动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通晓国际共识;无商业利益和偏见。

第二、我们“健康思维”需提升

涉医信息,尤其是当涉及疾病诊疗的信息被谣言所侵,医生的专业意见传达不出去,患者也会产生抗拒心理,严重时甚至会贻误病情。对此,有专家指出,这类由于信息误传造成的悲剧并不鲜见,根源在于与生命安全相关的事实权重高,但专业传播门槛也高,正确的知识无法有效抵达认知。

权威医疗信息有可能在传播过程中被“二次加工”,从而披上谣言的外衣,脱离事实轨道。在提升公众“健康思维”这件事上,传播者需要做的是提供更多专业的“健康辅导”,要遵照规范的信息把关流程,避免造成偏差和失真。

专家指出,判断药品信息是否科学、权威、准确,应有一个大致标准:

方法一:明辨是非做智者

谣言止于智者,谣言的扩散往往是平时错误的认知导致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平时应多关注一些辟谣类的微博微信账号,做谣言最忠实的“黑粉”。

方法二:遇事不决搜搜看

一些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虚假信息,一般相关的部门、媒体都会及时发声辟谣。对于一些拿不准的传言和说法,可以复制关键信息在搜索引擎里了解真实情况,图片信息还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的搜图功能查证。

方法三:夸张误导要警惕

确认网络信息可靠性,要看看信息是否有夸张和误导的成分,如果具体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都没说清,也未标明出处,多半是瞎编的,要多加警惕。

方法四:刨根问底查出处

一般消息在文章开头或结尾都会署名或标明出处,看到一些可疑的说法可以到出处查证。

方法五:散播谣言找公安

对于散播谣言的行为,有可能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也可能涉嫌刑事犯罪,由公安机关管辖,任何人都可以向公安机关进行举报,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