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  >> 正文
环球今日报丨浙大一院护士赵雪红荣获第49届南丁格尔奖——是天使,更是战士
来源: 杭州网      时间:2023-05-13 08:19:56

5月12日,第112个国际护士节,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公布第49届南丁格尔奖获奖者名单,共有来自22个国家的37名护理人员获得南丁格尔奖。经中国红十字会组织评选推荐,我国有7名优秀护理工作者获此殊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浙江省护理学会灾害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雪红位列其中。

这是时隔14年我省护理人员再获南丁格尔奖。记者第一时间拨通了赵雪红的电话,她却显得很淡定:“我发自心底地高兴,但是这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一名战士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近这位从业38年的护理工作者,你会发现,身经百战的她的确有着独特的沉稳、冷静。

这样的行事风格并非没有原因。作为一名灾害护理专家,在一次次灾害和灾难中,她是与死亡博弈的主力军——2003年,SARS横行,当时在浙大一院急诊科的赵雪红负责筹建发热门诊;2008年,汶川地震,赵雪红作为浙江省派驻汶川救护医疗队成员之一,深入灾区转运伤者至浙江;H1N1甲流、H7N9禽流感暴发时,她冲在一线,战斗到疫情结束;2015年,她又远赴非洲利比里亚,在埃博拉病毒肆虐的西非大地帮助当地人对抗病魔……

“灾害突如其来,我们遇上的每一种新发传染病都充满未知。”赵雪红说,在巨大的不确定面前,她也和大家一样害怕过。

肉身之躯,何以生出这般奋不顾身与病魔搏斗的勇气?回答这个问题时,赵雪红思索了一会儿:“其实我没有考虑过勇气从哪儿来这个问题。每次抵达救援现场,我只有一个念头: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哪怕最微小的救治。”她笑称,只要穿上那身熟悉的护士服,就把自己当作一名战士。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她在重症监护隔离病房里,一“扎”就是105天。俯卧位通气、危重症患者转运、全球首例老年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围手术期护理、各类急诊手术的急救保障……几乎在每个高风险环节,赵雪红都会第一个站出来。“有我打样,大家就没那么害怕了。”她说。

赵雪红带领护理团队承担了浙江省95%危重型患者的救治,ICU同期最多有12台ECMO同步运行,完成肺移植手术2例,创造“危重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奇迹。

万里援非

许多人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后才深刻理解了“驰援”一词的含义。实际上在疫情前,赵雪红就已随队远赴非洲,参与跨国界的生命救援。

非洲利比里亚,深夜,简陋的板房医院里弥漫着浓烈的消毒水味道。在35℃的高温里,赵雪红穿着厚重、闷热的三层防护服,穿过狭长的走道,进入幽暗的隔离病房。病房里是埃博拉患者,她轻轻地走过每一名患者的病床,查看他们的情况。

她记得,一名10多岁的小男孩患者不敢独自入睡,一双大眼睛里噙着泪水:“我不敢睡,我害怕闭上眼睛。”孩子用不流利的英语颤抖着说。

“不会的。孩子!我们一定会治好你的病,我陪着你,你安心睡觉。”赵雪红对孩子说。从那以后的每个夜晚,赵雪红都会进入病房陪伴他,直到他安然入睡。

当赵雪红再次和记者说起这个故事时,她谈到了生命的意义。“生命,是很纯粹的,没有性别之分,没有国界的区隔。”她说,每一个生命在我们这里都一样厚重,都值得我们精心照护。

不少人发现,在缺医少药的西非,工作环境极其艰苦,但是赵雪红在每一张照片里,都带着灿烂笑容。“这是一份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的职业。”赵雪红笑着说,“我的工作也很普通,但是这份工作能拯救生命。”

越来越爱

很多人觉得护士的工作普通又琐碎,其实平凡的岗位同样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赵雪红一直在护理学科中深入钻研,这么多次与传染病交手,积攒了不少经验。

2003年抗击非典过后,她就养成了记录护理笔记的习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总结整理出10多万字的护理笔记,参与编写的《新冠肺炎防治手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经验》被翻译成26个语种,在全世界232个国家发布,为世界抗击新冠疫情作出重要贡献。

“很多时候我们对新发传染病感到恐惧,是因为我们‘从零开始’,没有足够的经验。”赵雪红说,“如果我可以把体会写下,并尽早告诉其他的护理人员,我们就能多一分对抗的信心与勇气。”

作为一名护理专家,她38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无数患者带去安慰和健康;作为一名长期在急危重症一线的护理专家,赵雪红则思考得更多更深。多少个深夜,她卸下白天的疲惫,又坐到书桌前夜读,不断吸收新知识,再将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一点点化成文字。

38年前,带着对社会和工作的憧憬和忐忑,赵雪红懵懂地走进医院,成为一名护士,回想这段不平凡的道路,她对这份职业的感受很质朴:“越来越爱。”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